妞妞今年七岁半,一年级。她学习不太感兴趣,注意力不集中,做作业时磨磨蹭蹭、不抓紧时间,经常会喊肚子疼。她提出的要求父母必须立即满足她,稍有延迟就躺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、哭闹。在学校里,她表现得过分敏感、胆小,不会与小朋友交往,经常被同学孤立。妞妞所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不良行为习惯,让父母觉得太失败了。看到别的孩子懂事、乖巧,他们总是感到非常失望、伤心。是孩子天生不好管教?还是父母教养失当?如果说是家长的问题,他们感到委屈极了?对于孩子他们可是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爱心!
临床诊断:父母给予了过多的关注
妞妞的母亲怀她时差点流产,保过胎,分娩时也不顺产,出生后被诊断为免疫力缺陷,经常生病,一岁时得了肺炎差点没抢救过来。所以父母总是觉得妞妞的身体不好,必须仔细的照顾才行。孩子偶尔说肚子疼,父母就表现得很关切。当亮亮不想学习时,就说肚子疼,当她这么做时,每次都能得到父母的奖励(玩一会儿再学习)。结果,在父母的一次次强化下,妞妞形成了用肚子疼来控制父母,逃避学习。
人际关系差来源于幼年的同伴交往缺失
妞妞的不善与人交往,是因为家长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与小朋友交往的环境,使妞妞错过了与同龄人发展交往能力的最佳年龄(3~4岁)。妞妞小时候父母工作忙,主要由外公外婆带到大。外公外婆以前生活在农村,性格内向,不善与人交往,无法容入城市的氛围。结果每次他们带妞妞出来玩时,总是避开人群和有小朋友的地方,导致妞妞没有接触同龄人的机会,自然就学不会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。
家庭成员角色错位——付出爱收获失落
孩子出生后1个多月母亲因为工作的原因和孩子呆在一起时间较少,也很少拥抱、抚摸孩子,爸爸性格温和,陪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多,所以孩子比较与爸爸亲密,结成了深厚的依恋关系。在这个家庭中父亲在家里扮演了妈妈的角色,为了使这个家庭保持平衡,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爱变成严厉的面孔之后再给予孩子,这样孩子对严厉的妈妈越来越疏远。
育儿建议:纠正家庭角色错位,重建稳固的家庭情感联系
使父子适度分离,抓紧建立母子感情依恋。建议以后妞妞犯了错,由爸爸来执行惩罚,惩罚完了由妈妈安慰,调和局面。爸爸扮演严厉的规则、威严的角色,妈妈扮演母性的温柔角色,这其实就是一边完成以父亲的分离,另一边培养与母亲依恋关系的过程。同时爸爸与孩子保持距离也有利于夫妻的和谐关系和情感联系,使父亲的情感满足不再片面依赖孩子,回避妻子。最终形成一个稳固的家庭情感关系。
转移注意力,发展多种兴趣爱好
接触自然,与同伴建立友好关系
父母也应多带孩子到公园或游乐场所,鼓励他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,教他如何认识同伴,如何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,在家长的陪伴下他很快会克服在与陌生人交往时的恐惧心理。
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——行为矫正与塑造
对于妞妞撒娇哭闹的情况,家长应给予他“适当的满足”和“恰当的挫折”,不理会他为达成愿望而哭闹的行为,孩子最会察言观色,他发现这招不灵,这一行为就会慢慢消退。同时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些规定,让他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,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;为什么那样做就不对。对于孩子过分的要求,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能满足他的原因,而不只是简单的一句:“不行”。
采用一些必要的不良行为矫正措施是非常必要的。如“代币制管理技术”使他的零食、玩具、特权、奖励都于他的表现联系在一起。表现不好就没有零食、特权。这比跟他讲人生道理强的多,小孩子是无法理解抽象的道理的,他们的还生活在感性的世界里,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更容易产生反应。这些东西能直观地诱发他们主动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,引导他们逐渐放弃不适当的行为模式。以后,随着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及社会经验的积累,他们才会逐渐理解和接纳社会规范的约束。